我们爱康熙,可是康熙回不来了。几年来,网上不断有呼声喊话《康熙来了》主创让节目回归。“B站”甚至高价买下节目在中国大陆的独家版权,虽已停播多年,节目的短视频片段、小S的经典语录、主持人表情包依然影响着一代人。有网友整理歌手毛不易的一些视频,他只要遇到小S的朋友就会打听:小S幸福吗?有一次在饭局上问阿雅,阿雅反问:你很关心小S?毛不易答:当然,我希望她幸福,我希望成为她。《康熙来了》影响着很多像毛不易一样的年轻朋友,令人感动。
但今年8月,蔡康永正式表示不会再重启《康熙》,因为“现在节目都要求内容正确,乱开玩笑的节目无法生存,且要维持平衡,对我们两人来说太累了。”道出了他们的考量,康熙回不来了,因为当下的娱乐方式不再是“大众的”而是“细分的”。
最后的集体回忆
笔者曾写过一篇文章,将娱乐方式分为1.0至3.0。娱乐节目的1.0是早期各地的综艺节目,强调雅俗共赏、老少皆宜,主持人通常要一本正经代表官方形象,受众也相对保守,对“庄重”有很高的要求。2.0则是吴宗宪到《康熙来了》的时代,主持人不再是报幕员,他们在镜头前尽显个性,也偶尔因为尺度过大被罚款。宪哥和“康熙”,被媒体人马东称为综艺的两面“大旗”。如果说1.0的关键词的是“官方、官腔”,2.0是“个性、出位”的时代,3.0则是YouTube和抖音/TikTok带来的自媒体时代,千奇百怪的创作者各领风骚,各有市场,受众分散在不同的信息茧房,关键词是“细分、真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