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新事物出现,并广泛地影响着生活时,总有人以挑剔的眼光批判它。以智能手机为例,它被扣上“低头族制造者”、“人际关系疏离者”等标签,成了许多问题的替罪羊。但我却觉得,智能手机的出现其实挺好的。手机上的各种便捷的生活功能,个性化消遣价值让人爱不释手。更令人点赞的是,它还藏着一份心理慰藉的调节功能。
在几乎人手一机的今天,手机首先是掌心上的万能陪伴者。等地铁时,掏出手机,焦虑顿时消失;朋友迟到,低头刷屏,无聊感瞬间驱散;聚会冷场,举手拍张照片,场面上的尴尬立刻化解;一个人用餐,浏览短视频,独处也变得自在。手机化解了尴尬,带来了某种轻松的忙碌感,再循环了因等待而变成垃圾的碎片时间,换来一份惬意的松弛感。它,就这样悄悄为人们提供了某种心理支撑。其实,在人群中,独处的尴尬源于周围的氛围。三五成群的喧闹,仿佛无声地暗示着自己格格不入。这时,手机成了尴尬时刻的救星。我们刷起手机的那一刻,就像孤帆找到了港湾,套进了一条小小的安全绳,也不再被“被注视”的茫然感所笼罩。
由此可见,手机是我们在人海中的小庇护所。它提供了熟悉的安慰感,让人可以在喧闹中合情合理地低头刷屏,有种“心远地自偏”的味道。于是,无论是在拥挤的地铁,还是在喧闹的小贩中心,甚至在正式活动的空隙间,我们都不自觉地掏出手机。手机一打开,人仿佛瞬间掉入爱丽丝的树洞,去往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