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和正在修读华文文学的孩子一起观看了一部电影。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作业除了文章和小品分析,老师还特别为学生布置了“看电影”环节。虽说是看,要完成这项任务却不是那么简单。观看电影往往不只是享受剧情那么简单。电影分析须要“看在细微处”,比如镜头的运用、人物的表情、情节的暗示等,都得逐一拆解,像拼图一样将散落的细节拼凑成完整的故事。

我们观看的是一部由陈慧翎导演的台湾电影《猫的孩子》。故事中的主人翁阿衍,是升学主义和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在长期承受考试压力和家暴之后,他变得胆怯、自责,经常对母亲道歉,仿佛所有的错误都是自己的责任。最终,他因再也无法承受心中被压抑的愤怒和无助而开始虐杀猫咪。该影片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现实:当愤怒和痛苦得不到适当的出口时,有人会选择将情绪发泄在无辜的生命上。

这也让我联想到最近新加坡频频发生的虐猫事件。很多网民不解:为什么有人会对从未冒犯他们的猫下毒手?其实,问题的根本不在于猫是否是他们愤怒的来源,而在于这些猫是他们情绪发泄的“容易目标”。正如影片中的阿衍那样,这些施虐者的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未能表达的愤怒。他们的情绪犹如高压锅,无处释放,最终只能通过伤害弱小动物来寻求错误的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