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辈的童少岁月,南瓜灯不在日常生活中活跃,它躺在平面的童话书本里。孩子们在万圣节耍酷穿家过户要糖果的镜头,不曾有,所以对这舶来节日不甚了了,没有期待,更无狂喜。
我少不更事的年纪,听着“万圣节”这词儿就有宗教的感觉,许是“圣”字使然。遇见它,最先翻腾出脑海的,是圣经、圣母、圣餐、圣诞等等词条,便一厢情愿地将它与西方宗教挂钩。长大后读资料,方知万圣节一开始是如假包换的民俗节日,后来被宗教吸纳,添加了一层色彩。
万圣节最初是爱尔兰、苏格兰一带凯尔特人的丰收喜庆日子,是人们辛劳一岁之后的自我打赏,裹着平安过渡的喜悦心思。一如华夏大地秋收冬藏后,趁一元复始春耕之前好好犒劳自己,为来年高歌前进为自己打打气,并端出燃放鞭炮吓跑年兽的故事,给自己的“奢侈”造了一个心安理得的借口。新春“放千枝爆竹,把穷鬼哄开”、“一抢戳出穷鬼去,双钩搭进富神来”,表达的正是这等心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