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故事:有一次妙玉走在路上,本想穿越一座公园,但她远远地看到公园里有两个人正在吵架,叫骂得很大声,于是妙玉马上绕过,一点都不想靠近。因为她对声音敏感,冲突声所给她的负能量,让她不舒服。

又有一次,一位朋友跟妙玉抱怨,觉得先生很自私,都不帮忙做家务,只顾他自己,假日就跑出去打球。妙玉平静地听着,和朋友谈了两句,后来借故让她喝些咖啡吃些饼干表示关心,之后妙玉就转移话题;因为妙玉不想继续吸收朋友的负面情绪。

妙玉的做法,或许有些人不太认同,认为同理心不足,然而,这也不失为处理情绪的一种方法,不必跟着别人的负面情绪起舞,保护好自己。

·调适

再分享故事:父亲带着三岁的儿子到公园散步,途中儿子告诉他一句话,父亲听不懂儿子的童言童语,因此再三的问。父亲的反应,惹得儿子很生气,索性在路旁大哭起来。父亲心疼儿子,问:要不要爸爸抱?儿子哭着回答:不要!说完又开始大叫。父亲问:“你要叫多久?”儿子说:“我要叫好久!”

父亲只好站在一旁,静静的看着小儿子大哭大吼。好一阵子儿子慢慢平静下来,就走到父亲跟前,抬起头看着父亲说:“我好了。”父亲弯下腰,轻声问:“那我现在可以抱你吗?”儿子点头,父亲再问:“那我们可以走了吗?”儿子说可以了。

这位三岁小孩,在面对自己不满、高涨的情绪,都懂得自我调适、处理,而大人呢?是不是也能选择一些正确、负责任、不伤及他人的方式,耐心地转化那些让自己困扰的情绪,慈悲地给自己喘息的空间?这就是情绪界线。

·止息

我们要不要吸收他人的负面情绪,是有选择的。修习情绪界线没有想象中容易,但却能让我们在纷扰的环境中,保持一个平静心。 佛教的修持法,也可作为现代人处理情绪的方法,比如藉由禅坐调身调心,将粗犷躁动的心调得柔软平静;透过朝山拜佛,调伏我慢,洗净心灵尘垢;念经文止息妄念,使心智清明。懂得运用方法调节情绪,使妄动杂乱的心意平静下来,在烦恼的悬崖处,自然明白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