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冠病疫情来袭,影视行业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创。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工业体系一度停摆,很多从业人员不得不暂时改行谋生。作为华语片最大市场,中国过去几年一系列新规新政也令电影工业疲软,2022年全年仅发放392个“龙标”(电影公映许可证)。但也是从疫情开始,全球影展涌现一批华语新星,入围第77届威尼斯影展日单元的李冬梅(《妈妈和七天的时间》,2020),洛迦诺获奖的邱炯炯(《椒麻堂会》,2021),拿下金马最佳剧情片的黄骥(《石门》,2022)……这些影人和他们的低成本佳作,象征着表达不受限制、传统工业被解构,电影的新时代悄然来临。
剧情导向到意识形态导向
你是否听到两种论调:一批人在哀叹电影的末日将至;一批人在不断拿奖、拍新戏?前者是电影圈的工业派,遵循传统制片流程,万事都要够规格、有排面。无奈电影市场先遭遇疫情打击,再受短视频、游戏等新兴娱乐媒介侵蚀消费时长,导致难回本、难开机。电影是否真的已近夕阳?要看两个指标:是否有比电影更好的叙事、表达体裁产生?上游作者是否创作欲整体减弱?答案是否,那就会不停产生很多电影,只是连Netflix、Marvel都面临不小的资金压力,“传统大片”可能会越来越少。
大制作减少,小成本崛起,东西方都一样。周润发去年在釜山影展说过,港片最大挑战是“自由表达方面仍受限制”,我在前文写过,港片最大挑战一定是香港影人固步自封,不出门采风,用尔冬升的话说,不是警匪就是“病的”——指《一念无明》等描述各种情绪病的港片。周润发不了解的是,即便奥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和《游牧人生》,总预算分别只有150万和500万美元(约201万和669万新元),好莱坞这样的制片成本,也难以负荷他的高昂片酬。类型片、商业大片的衰落是必然,独立电影的崛起是趋势,电影没有完蛋,只是类型片影响力大不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