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坐船回到泸沽湖畔,穿着少数民族服饰的团员轮流拍起了照。当地旅行社免费提供服饰与照相服务,头饰首饰则另付费,让游客更能“身历其境”。在停泊的猪槽船旁,看似凝望待客的当地妇女一身羽绒服、裙子、牛仔裤与球鞋的现代化装扮,唯有粉红头饰与黝黑皱褶皮肤暗示了她的出身——泸沽湖周边千百年来居住十几个不同的少数民族,我分辨不出。团中三名年轻女游客兴致勃勃以银光闪烁头饰的苗族装扮,摆拍打卡。
这是少数民族与现代游客相遇后出现的吊诡现象——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只在面向游客的项目(比如篝火晚会歌舞表演)时才会穿上传统服饰“扮演”一番,与此同时,游客租戴民族风服饰在景点打卡已成为火热趋势。导演说少数民族服饰很保暖,仅穿单薄T恤双手划船的摩梭小伙子则说,当然是现代服饰比较保暖啊。
为陪家人,参加许久不曾接触的“赶鸭”团,又喘又累,在泸沽湖畔这一刻,陡然想起了如果法国著名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1908-2009)在场,会怎么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