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因为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韩江,才知道韩国有这样一个作家。但我之所以会入手韩江的《白》,而不是名声更响亮的《素食者》或者《少年来了》,是因为这本书的碎片式写法。这种书写形式向来让我深深着迷。全书3章由65则长短不一的段落组成,有些俨然亲密到令人疼痛的挽歌,有些恍若夜阑人静时写下的日记,有些仿如夹杂在笔记本里的随笔,65个断裂而破碎的瞬间,各自独立但又血肉相连,串连它们的关键字是“白”,未必需要从头到尾连贯阅读,可以随时捡拾任何片段摩挲。

这本无以归类的书很容易看,某个下午,随手拿起翻翻就读了大半本。“容易”是指写法,或者形式,不是内容,内容是“困难”的。生而为人那种困难。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不时想起韩江在访谈中提及自己写作是为了回应“我是谁”“我为什么会在这里”“生而为人又意味着什么”这些诘问,可以感到这些诘问是从她生命深处发出声音来的当务之急,不是为了创作一部宏伟旷世巨著、而是为了思索人间的美丽与恐怖。整本书有一种孤独、宁静又尊严的诚挚,叙述语调真的就像受访中的韩江一样,气若游丝中透露出一份坚韧。那份坚韧来自于韩江不得不相信,我们内里一定有些什么怎么样都不会毁坏,写在白纸上的每一个字反复沉默诉说:“不要死。拜托不要死。”

书里所有描述生命种种的文字,都在白纸上拖曳着死亡的影子,字里行间感受得到韩江尝试活着并活下去的气息,毕竟没有影子的东西没有力量活下去。韩江对于姐姐一生只有短短两个小时,而她自己却能一直活到现在这件事情,心里感到不可思议之余也攥紧着歉疚,隐隐觉得自己的生是用姐姐的死交换而来,觉得自己是在代替姐姐活在世上,对于自己可以体验姐姐所无法体验的一切,始终怀抱一份低到尘土里的谦卑,以致于她想要通过写这本书救活姐姐,想象自己把自己的人生和身体借给了姐姐,这样姐姐就可以感受自己在这个世界所感受的一切。这是身为作家的她能够赋予姐姐所错过的人生以告慰姐姐亡灵的唯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