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晚心血来潮,回到俗称“阿裕尼十楼”一带的小贩中心,简单用餐后延着循环路散步,不知不觉走到旧居所在的峇南路,当年老家就在路尽头的三房式组屋,我在那里度过童年到青年的时光。

峇南路景观已焕然一新,除了更新、更高的组屋,那些保留下来的,虽老却不旧,粉刷一新之外,也增添了设施。刚刚在小贩中心吃了一碟还算不错的炒粿条,走在峇南路上,脑际忽然浮现七十年代峇南路上,一个卖炒粿条的路边摊。摊主是个皮肤黝黑,街坊管他叫阿黑的中年汉,阿黑炒粿条动作娴熟利落,手抓粿条和面条,加一把豆芽,翻炒起来,勺与镬接触,滋沙滋沙的声音,最后再把蛤放下去,翻炒两下,大功告成,热腾腾、香喷喷的炒粿条,听觉、视觉和嗅觉都很受用。

由于是路边摊,阿黑用乌巴(opeh)叶帮顾客打包。有时候光顾阿黑炒粿条前,妈妈会让我带个鸡蛋去加料,阿黑也没有异议,乌巴叶包裹的粿条,吃起来感觉特别齿颊留香。更早以前住在甘榜,流动摊贩的煎蕊(chendol)、罗惹,父亲放工后打包回家的福建苏东虾面,包点,数十年后回想起来,还是回味无穷。“回味无穷”的另一端,往往是“今非昔比”的嗟叹。我时常听到同辈的朋友说,现在的食物吃起来,仿佛没了从前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