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新闻:常沙娜出生在里昂,在巴黎生活到6岁。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他们一家回到中国。1943年底,她来到了敦煌。敦煌用不同的方式滋养她,也开启了她不平凡的一生。她说:“我走进洞窟的那一刻,眼花缭乱。洞窟没有门,面向东方,让阳光照进来。我从未见过那么多的壁画和雕像,色彩鲜艳,遍布在洞窟。”

之后,她跟随父亲(常书鸿,敦煌研究院的创始院长)和其他艺术家,遵循指导复制了不同时期的美丽壁画和雕像。她的日常还包括练习书法、学习法语、学习中文和西方艺术史。17岁时,她前往美国波士顿学习艺术和博物馆学两年。回到中国后,她协助父亲在故宫举办了一场敦煌艺术展览,他们的壁画和雕像复制品也在那里展出。

这些作品引起了林徽因(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建筑学者)的注意。林徽因被常沙娜的天赋和对敦煌的奉献所感动,帮助她在清华大学建筑系担任助教,也鼓励她将敦煌元素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带她去制造珐琅器皿和瓷器的工厂,以获取关于如何给传统艺术和工艺品注入现代活力的灵感。后来常沙娜设计了以敦煌造景(天花板)图案和白鸽为特色的丝巾,这些丝巾被选为1952年北京会议上国际代表团的礼物。

几十年后,她在北京几个标志性场所、将敦煌艺术融入到设计中,包括民族文化宫和首都剧院。《敦煌永恒之美》展览是她继续传承父亲承诺的最新努力。

现年93岁的她,已是著名艺术家、设计家和教育家。回忆起十年前举办巡回展览的时候,她说:“许多人说,你年纪大了,不应再忙于这些事。我始终牢记父亲传承敦煌遗产的愿望,因此,我总是感到充满活力。”

·生机

有的地方,稻谷每年只收一季,但是经过研究改良,现在的稻米一年可收两季;人生,过去认为青年期是人生的春天,但是经过现在医学保健,人生也应该有第二春。人生的第一个春天,年轻力壮,有理想,有热情,有未来,就好像春天欣欣向荣,万物生长。在人生的春天里,洋溢着温暖的气候,透露着宇宙的生机,所以人人都应珍惜自己的春天。但是,数十年后,工作退休了,人情练达了,意志消沉了,就好像岁末寒冬。其实,如果经过研讨,不管男女,每个人必然都会拥有人生的第二个春天。

·活力

春天不是气候,是在人和;年龄不是岁数,是在活力。五、六十岁的人生,在公务上退休,但那只是工作,实际上正是自己的黄金岁月,活力的春天,在这个年龄可以更有一番作为。因为年龄大了,老马识途,在工作上不像初学者需要去实习,也不需要上很多当才能学一点乖。

第二春的人生,经验丰富,阅历广博,做什么事都能事半功倍。如果是教书的,可能不必准备教材,信口说来都是活课本。对于人情,不像年轻时乳臭未干,生涩无比,与人的言谈,往往都是开罪于人。五、六十岁的人生,从自己的往昔经验阅历里,谈吐彬彬有礼,给人欢喜,给人信任,这不正是展现另一个人生的春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