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峇雅(Kebaya)2024年末成功入遗,我挖出了十几年前珍藏的“宝贝”——十来件古着卡峇雅,唤起了那一个个午后,我们流连于加东店屋二楼吱吱喳喳“挖宝”的欢乐时光,仿佛还能感受到从老窗花漏入的阳光的温度,而引路人已去了天国。

那个时候已对东南亚物质文明之服饰着迷,买了一堆相关的书来看,总觉得这一带女人的穿着风格呈现多元文化混杂的鲜明特色。作为娘惹(Nyonya)的贴身蝉衣,卡峇雅受了印尼人、马来人、阿拉伯人、华人及欧洲人等文化的影响。《纱笼卡峇雅——土生文化在互通世界的流传,1500年—1950年》(2014)作者、新加坡土生文化专家李炳荣(Peter Lee)认为,尽管当今卡峇雅的版型来自爪哇,但这版型并非完全原创,而是综合几世纪各种文化的影响创造出来的,可追溯到七世纪的波斯。这种开襟长衫在16世纪随海上贸易传开,卡峇雅从一开始到1950年代不断演变,至今仍是。

娘惹所穿的卡峇雅在20世纪初期时,布料从欧洲进口,比较薄、透、凉,腰身裁得短窄贴身,曲线更为玲珑,还出现回教文化不允许的动物和人像图案。犹记得时任马来西亚首相阿都拉巴达威夫人恩顿珍藏的娘惹卡峇雅2005年在亚洲文明博物馆展出时,很惊奇地发现一些褛空手工车花图案别出心裁。日本艺伎打伞款款而行,经过南洋风庙宇,小桥流水,东洋风南洋风融为一炉。一对对跳起弗朗明哥舞的西班牙男女,舞裙飞舞,一把把吉他与音符飞扬,斗牛的激昂场面,汇聚成为西班牙风情画。这些富有异国情调与想象力的浮雕画,不就显示了这种流金缕衣与峇迪(Batik)一样,可以海纳百川——什么人来过东南亚,就会在衣服上留下重要的印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