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到了。牛车水的蛇年生肖造型终于赞大于弹。圆润的脸庞、俏皮如洋娃娃般的表情,让蛇摆脱了冷血、阴险的固有印象。这种萌趣的形象,化解了蛇给人带来的不适感,也拉近了它与大众之间的距离。这一设计让我联想到,语言与视觉符号异曲同工,能够重新定义事物的意义。一个名字或形象,既能为事物添光彩,也可能因偏见或误解而蒙尘。

蛇字由“虫”和“它”构成。“虫”表义,指代伏地无足的爬行动物,强调物种属性;“它”表形,描绘弯曲柔软、无骨似的体态特征;造字传递了蛇独特的生物学特性。然而,蛇因其吞食猎物、蜕皮的行为,常被赋予负面联想:张口吞噬猎物的动作被视为“贪婪” ,蜕皮的特性则引发了对变化与再生的复杂情绪。这种负面的文化投射到了成语与故事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负面形象。 “人心不足蛇吞象” 、“蛇蝎心肠”,强化了蛇与贪婪、危险、狡诈的关联;“农夫与蛇”的寓言则暴露了蛇的无情狠毒。

其实,蛇在传统文化中也被赋予了灵性与智慧的意义。“玉京子”便是一个鲜为人知的雅称。据说,这是一条守护天庭智慧宝库的神蛇。“玉”象征高贵,“京”寓意至高之地,“子”赋予生命与灵性。此雅称让蛇的形象提升到灵动和神圣的层次,赋予了它超越自然属性的文化意义。然而,蛇的正面形象未能如龙般受到普遍尊崇。相较于虚拟的龙在人们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蛇的灵性象征始终被遮蔽。例如,新马一带的华人春节舞“龙”而不舞“蛇”,便是这种文化偏向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