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姓氏,上世纪六十年代西西译娃达,隔了二十年我在香港国际电影节做牛做马的时候,已经演变成华妲。艾丽丝华妲(Agnès Varda)。而他,则由始至今都是丹美,积葵丹美(Jacques Demy)。他们生前住在巴黎第十四区德加街——华妲拍过一部以左邻右里及过街游人为题材的纪录片“Daguerréotypes”,香港译《住在德加区的人》,除了拘谨得令人尴尬,同时词不达意,因为德加并非区域,而是街道。译《德加街坊》纵使比较贴近,也是无可奈何的权宜,原名一语双关,既指街头巷尾芸芸众生,“德加利奥帖”亦是十九世纪摄影面世后一种照片冲印术,发明者路易德加。
那些年五月因工往康城影展观摩,事后总趁便留在欧洲放暑假,省掉来回两程飞机票,也算补偿微薄薪酬的一点花红。天生劳碌命,虽云度假,还是念念不忘工作,某次路经巴黎,冒昧打电话去华妲和丹美事务所,邀请他们携带新作赴香港出席翌届电影节。接听的是华妲,问明来意,约我面谈,英法夹杂讲了个地址,幸好德加街闻名已久,只须记门牌号码,否则肯定出洋相。
商住两用,街门挂了小小的公司招牌,进门经过中庭再进左边楼房,却是十分家常的客厅。男主人不见踪影,女主人客气招呼,还没有开始寒暄,转头就走到厨房准备茶水,我坐在铺了类似波斯地毯的沙发上,另一头坐着一只猫,它不动我也不动。别被浓郁的草根艺术家氛围冲晕头脑,华妲是非常精明的生意人,笑口吟吟表示明春飞香港随片登台没问题,条件是三张商务机票,两夫妇加主演《武林盟主》的儿子马帝尔丹美,并且全程下榻文华—— “那次中国请我们去做友谊交流访问住过,地窖泳池很好,马帝尔可以天天游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