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故事:三个兄弟一起到茅山修道。走到半路荒僻的山里,有一户人家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三兄弟借宿了一晚,才知道那户人家只有寡妇带着四个孩子生活,日子艰困。第二天,正要出发时,小弟对两个哥哥说:“你们去茅山吧!我想留下来照顾这一家人。”大哥二哥虽不以为然,想到滴水之恩、涌泉以报,就让小弟留下来报恩。

过了三年,寡妇要求弟弟结婚,弟弟说:“你的丈夫才过世三年,我就娶你为妻,心有不安。”又过了三年,寡妇又要求弟弟结婚,弟弟说:“于心虽安,仍然有愧,希望把孩子养大了,再谈婚事。”再过了三年,寡妇又要求弟弟结婚,弟弟说:“我为了报答你的一饭之恩,留下来照顾你和你的孩子,现在孩子已成年,也该是我道别的时候。”经过了九年,大哥二哥在茅山苦苦修道,尚未成道,小弟却早就成道了。

·妄执

佛教认为,人是有情众生,甚至一切有情识、有生命的众生,都叫做有情。情爱是生命的根源,人是由父母的情爱结合而生出,所谓“爱不重不生娑婆”,因为有情爱,所以生生世世不断的在生死里轮回。关于“有情的层次”,三点看法:

一、娑婆因有情渐成国土:常有人问:人从何处来?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情爱而来,所以我们所居住的娑婆世界,又称为有情世间。娑婆世界,因有情众生的业感招致,生此国土而有了各种种族、各式家庭,各个国家,所以娑婆世界也叫有情世间。

二、众生因有情妄执有无:有情又叫众生,众生是由众多因缘和合而成。包括父精母血的缘,让我来到这个世间;而世间的士农工商、宇宙万有,都是帮助我们生存的缘,所以我们叫众生。众生因为有情,所以会执着喜爱之境,因此拥有时就会计较、比较,失去了就会伤心难过,这些都是因为情而产生的妄想执着。

三、圣贤因有情悲天悯人:在有情众生中,有一种比较特殊、超越一般人的,称作圣贤。圣贤与凡夫不同的地方,在于圣贤虽有情但不执着。圣贤的情是悲悯众生之情,因其不执着,所以不自我束缚,且能怨亲平等,没有分别地去行善布施。其因悲天悯人,所以愿意救苦救难,牺牲小我,完成大我,这就是圣贤的情。

·慈悲

佛教里称菩萨为“觉有情”,也就是觉悟的众生,他们自觉觉他,自利利人,广行善巧方便。当他们看到众生受到苦难时,即发起大慈悲心,他“视一切众生如己身”,故能“人饥己饥、人溺己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如地藏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人皆有情,但要用理智来净化感情、用慈悲来运作感情、用礼法来规范感情、用道德来引导感情。把自私占有的感情,转化成无私的道情法爱;把有选择、有差别的情爱,净化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奉献,这样的情感生活才能更丰富、更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