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有一篇谈京剧唱腔的文章《动人不在高声》,他举了几个京剧低腔表现人物“悲怆心情”或“哀婉情深”的佳例,然后笔锋一转,写道:“近来安腔,大都往高里走,自有样板戏以来,此风尤甚。高,且怪。好像下定决心,非要把演员的嗓子唱坏了不可。其实,动人不在高声。”文革期间,汪曾祺参加了样板戏《沙家浜》的唱词写作,他对传统京剧和样板戏都有深刻的认知,故能说出上面这段话。

确实,动人不在高声。你只要听听程砚秋、余叔岩就知道了。尤其是程派的唱,曲折婉转,如走在苏州园林里,耐人寻幽也耐人寻味。

联想到如今流行歌坛也是拼命嘶喊,动不动飙高音,譬如黄绮珊、谭维维、张杰等,一副撕心裂肺的样子。上面这几位歌手真应该听听老一辈歌唱家孟贵彬、朱崇懋、臧玉琰、邓玉华。他们唱歌是以声传情,情在歌中。孟贵彬唱电影《怒潮》插曲《送别》,“送君送到大路旁”,情真意切,动人心弦。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里,邓玉华“五彩云霞空中飘,天上飞来金丝鸟”一开嗓,真是情深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