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中在柏克莱加州大学太平洋影仓初看《梦者四夜》(Quatre nuits d’un rêveur)。殿堂级导演布烈逊(Robert Bresson,也作布烈松)回顾展,每星期一部,连绵两个多月,像秘而不宣的超时空约会,季节变化不动声息凝固在银幕上。有几部非常喜欢,有几部不很喜欢,改编杜斯妥也夫斯基短篇的文青爱情故事属于后者——花非花雾非雾,多少事欲说还休,实在烦不胜烦。之前已经到过巴黎,印象零星模糊,而且戏如其名,大部份场景黑夜拍摄,虽然不至于伸手不见五指,东南西北莫辨倒是肯定的,所以连拾缀残余旅游记忆的额外乐趣也欠缺。

年轻人的幼稚和轻狂真不可思议。最近重看修复版,仍然对穷极无聊的拉扯游戏嗤之以鼻,但镜头顺手捕捉了半世纪前的巴黎,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男女主角邂逅地点,更是后来影迷奉为浪漫圣地的新桥哩,晚辈湮没了的默默致敬浮出水面,尤其是现在认识里奥斯卡拉斯(Leos Carax,也作列奥卡拉克斯)《新桥恋人》(Les Amants du Pont-Neuf)的观众恐怕亦不多了,沧海桑田遗留的一鳞半爪特别珍贵。

卡拉斯性情接近如今惯称的“左胶”,麾下人物脚步偏偏操向右岸,兜进百年老店Samaritaine流连忘返,反而布烈逊的梦中人果断游走左岸,活出如假包换的波希米亚生涯。男女主角每人一组倒敍自报家门,结构似乎忠于原著,教人吃惊的是男方申报的地址居然确实存在,导演还细心插入街名特写,Rue Antoine Dubois童叟无欺跃于眼前,简直有怂恿痴心影迷亲临现场化身stalker之嫌——原谅我采用英文,这款集监视、跟踪和缠扰于一身的怪客,一时之间想不到华文字典有没有达意的简洁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