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看华艺节,一部起三部止,今年刷新个人纪录,有的戏是为了了解华文剧场动态,有的演出是疫情时养成的新喜好。从中年人的悲歌,旧社会的阴魂不散,华乐的古韵新风,年轻唱作人的感性知性……一次过喂养沉潜意识一角中文世界的文化乡愁。

在华艺节主办方宣布节目单前,已听闻老舍名著《骆驼祥子》要来上演。后来确认来的是中国北京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呈献的版本,不是北京人艺的制作;入场前已知道是全男班阵容,但还是为现场群戏演员焕发朝气感到惊喜——演员喜欢这个舞台,观众席上也能感受到。上半场节奏拖沓,舞台右角的老人重复着“要脸和要强是两回事”,故事讲得白少了解读、思索的余味;下半场见真章,老人原来是衰老的祥子,他一直和观众一起回看自己的前半生……坐在观众席上恍然醒来,舞台时空刹那变得深邃。当中年祥子和老年祥子同时站在台上控诉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1920年代的悲剧人生相隔一百年后仍叫人叹息无助、悲愤莫名。旧社会让一个干干净净的人变成鬼,新社会还演着旧社会鬼戏连篇。

华乐是童年回忆,粤曲是儿时的BGM (背景音乐),长大了偶尔听到流行古装剧的歌曲,击中红心往往是编曲的一段萧笛、琵琶、阮,有些悠远与辽阔,西洋乐器表情不对,唯有华乐能呼唤千百年的塞外萧瑟,京都风华。当看到年轻同事知道中国网红乐团“自得琴社”要亮相华艺节时的雀跃模样,我很好奇能够让年轻人如此激动的华乐团的现场演奏实力。首次来新表演,自得琴社呈献“琴为何物”系列的“唐·孤烟直”,乐手们一身唐代服饰,舞台设计和灯光设置营造博物馆肃穆氛围,当全副唐装的年轻乐手开始演奏,现场犹如乐器活过来的魔幻时刻。演奏曲目包括唐代流传下来的古琴手抄谱《幽兰》,古曲《流水》《折柳阳关》,也有现代的创作与改编如《葡萄仙子》《破阵》《颐真》。现场演奏会欣赏的是乐手技艺,也是亲睹乐器的真容,一些音色原来是这样释放出来的,我看得津津有味。众多乐器中,目光牢牢被一般作为配角的打击乐锁住,鼓声是最接近心跳声的声音,除了击打,摇动、摩擦、刮奏制造多变声音表情,既有可穿破历史长空的雄浑深厚,也有贴耳挑拨心弦的俏皮玩闹。自得琴社今年会到吉隆坡呈献“琴为何物·宋·水云归”,我和同事打算北上追乐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