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香蕉?真的有这么一个品种吗?

晚餐后散步到美世界地铁站附近,在方圆不到8个足球场大小的地方,居然有6条巷子(Lorong)是以不同香蕉的马来名字来命名的。根据《新加坡街道指南》的中文译名会令人一头雾水:其实比三(Pisang)是香蕉,巴株(Batu)是石头,阿三(Asam)是酸味。恩玛士(Emas)是黄金,易照(Hijau)是绿色,拉惹(Raja)是帝王,乌当(Udang)是虾。可以推想当时普遍食用的香蕉有石蕉、酸蕉、黄金蕉、绿蕉、帝王蕉和红虾蕉。那该是1968年以前的事,因为过后的街道命名委员会就不再以花卉和水果为路名了。

从小就只会分辨两大类香蕉。妈妈爱吃的如中指般大小,甜甜的是黄金蕉,我爱吃的肉质较白,甜但带点酸味的吉宁蕉(也有人叫印度蕉),小贩卖的炸香蕉用的帝王蕉等来自东南亚的,我们都叫做香蕉或弓蕉。而由外国进口的,蕉身较粗长,还常有贴个小商标的,我们就叫做香牙蕉,有时也叫“象牙蕉”。两类香蕉的价码都不同,所以也不会错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