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读了叶圣陶的部分作品,觉得好。但一直不知有一本《叶圣陶叶至善干校家书》,一位朋友看我在微信朋友圈经常写叶圣陶,就顺便跟我提及此书。我在网上买来看了,果然有意思。这本家书2007年出版,600多页,包括1969至1972年叶家父子的来往书信。2007年,中国出版相对自由,书中内容丰富极了,值得细细玩味。其实这本家书很琐碎、也枯燥,但我觉得“好看”。

书名叫《干校家书》其实不妥,叶圣陶在京城,并没去干校,叶至善才去潢川干校,用《干校家书》作书名就有点喧宾夺主了。大概编辑受到杨绛《干校六记》影响,用了这个书名。

家书、日记之类,确是好东西。比看小说散文带劲。和《傅雷家书》不同。叶家父子的家书记录了特殊时期的时代风貌,譬如谈浩然及《金光大道》、样板戏、日本内参电影《啊!海军》《山本五十六》、苏联“取得月面的土样”、新华字典修订、与王伯祥去“来今雨轩”喝茶吃饭、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书店卖红楼等四大名著读者排长龙抢购等。特别是叶圣陶和浩然的关系,让我意外。叶老帮浩然校对《金光大道》,对他的小说评价很高。1972年3月1日,叶圣陶给叶至善的信里写道:“我看浩然的书看了十六天,昨天下午看完,稍感疲累。今天上午,浩然与一个责任编辑同来,九点谈到十一点半。我把想到的细小问题都跟他说了,书上也批得很多,大部分的页面都不甚干净。……这部小说真是比历史还要切实生动。我不大佩服人,对这个人我真有些佩服了。”从信中可知叶老对浩然是由衷称赞的。浩然这个人是有争议的,尽管他才华横溢。有一种说法,“文革时期只有八个样板戏和一个作家”。一个作家指的就是浩然。叶老一方面是真心欣赏浩然,帮他改稿;一方面大概也有紧跟时代、自保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