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故事:修禅者问赵州禅师:“您说佛陀有没有烦恼?” 禅师点头。修禅者又问:“佛陀不理红尘世事,六根清净,剪断千万缕情思,如何会有烦恼?”禅师答:“你不明白,是因为你在修行中还没有得度。”修禅者问:“如果我通过修行得度了,佛陀还有烦恼吗?”禅师答有。
修禅者更加不解,问:“这又是为何?” 禅师答:“因为还有众生。” 修禅者问:“佛陀无法度尽众生,就会永远在烦恼之中而无法超脱了?”禅师答:“已经超脱了,无烦恼。”修禅者心中更加迷惑,问:“还未度尽众生,佛陀为何又无烦恼了呢?” 禅师答:“佛陀自性中的众生都已经全度尽了。”
·烦躁
据《大智度论》(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重要著作)解释:“烦恼者,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我们在人间,烦恼的种类繁多,概括地说,凡是错误的思想、错误的知见,致令身心烦躁不安,恼乱不宁,引生不和谐、不自在,并因随顺烦恼而造作种种恶业,更引起未来的苦迫果报,都叫做烦恼。
然而,我们也应知道,烦恼产生的原因,不外是:执着、看不开和太自私;追根究底,万般烦恼皆是因“我”而生,我们可能有力量处理世间万事,但是在烦恼之前,我们就感到自己的渺小、无能和薄弱。烦恼对我们凡夫来说,倘若没有大智慧力,要完全断除根源,谈何容易?但起码在生活修行的过程中,每当觉察贪嗔痴烦恼的念头生起,能深生惭愧,只要不去随顺烦恼,烦恼自然就容易止息。
·生执
什么是“我”?人常常认为我以己受觉苦乐、我以己心悟他心,所以身、受、心全都是我。然而,只要换一个时空,一切却都发生变化,这一秒的我早已不是上一秒的我。从古至今,对“我”的认识与探索不曾间断,古希腊先贤苏格拉底的名言之一,就是认识你自己。
而要真正了解“我”,又要如何进行?一是个人自私的小我;二是仁爱、博爱的大我。一个人如果天天想到的只是自己,烦恼一定不少,因为因我生执,因执而苦;反而忘了自己,心中只有国家社会、只有大众服务,那么幸福快乐必定无穷尽。世间一切现象因缘而生,变化无常,我们何不这样思惟:索性把我放下,把外在环境忘记,把无常当作常态,自在与快乐就将会紧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