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水,我童年的奢侈品。那一代的小孩,生活在殖民地过渡到自治邦的小岛,居住环境简陋,卫生条件落后,生活水平不高。在那个咖啡店桌子底下还放着痰盂,赤脚大仙不在意路上玻璃碎片的生活状态下,汽水自然是难得一尝的消费品。于是小屁孩见到咖啡店地板上的汽水瓶盖,会捡起来放入裤兜,收获一点不为人道的满足——喝不到汽水,收集它的瓶盖过干瘾,无意间也长了些许常识——虽没尝过各个牌子的汽水,却对它有何种口味如数家珍,一如没上戏院看电影,依然略知各路明星的作品。若想多知道一点汽水的信息,我习惯读海报。我童少时常去一家咖啡店读墙上的汽水广告,认识了“多益果汁”,洋名Tropi,我没喝过,依稀记得有六七种口味。
某日我与损友夜聊,问起潮州话汽水怎么说,他不假思索:“pok zui”。有意思,本地闽南人也如是说。风里来雨里去的市井小民,从来就不咬文嚼字,把汽水称为“pok zui”,直截了当,借助的就是象声音效——汽水有“汽”,开瓶时会发出“啵”的声响,因而得此乳名。当年日本引进汽水,称为“波子水”,不知是否也是谐音梗。这种会冒气泡的时尚宠儿,另有花名“气泡水”和“弹珠汽水”。严肃点的叫法,是“碳酸水”。本地方言把汽水称为“啵水”,是假借开瓶盖的声音,而敲平的盖子,造型像个勋章,因此本地人戏称勋章为“啵水壳”。海南话里,不论何种口味的汽水,都通称“柑水”,潜意识里赋予了橙汁在汽水世界的老大地位。
我童幼时,常听长辈们把汽水称为荷兰水,却不明所以。待我长大,这称呼不再风光如昔,只能在忆往念旧的文章里与它偶遇。汽水被东方人敬称为荷兰水,估计与数百年前荷兰是海洋帝国的长远影响有关,因此南洋群岛与中国等地都把汽水呼为荷兰水。汽水并非荷兰人所研发,只因它曾是海霸王,所以荣耀归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