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故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不仅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也结束了长达5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代。但秦始皇终究敌不过生死大关,统治秦朝11年就死了。在丞相李斯和权臣赵高的操弄下,皇帝的位子最终落到了秦始皇的第十八个儿子秦二世手上。
秦二世继位时年仅21岁,而赵高则是在整肃了李斯和他的残党之后,成为了秦朝的丞相,整个秦朝的国家大权就由赵高把持。但赵高知道,朝廷中还是有人对他心存不满。于是,他设计了测试。
一天,赵高牵着一头鹿进入朝堂,当着群臣的面,对秦二世说这是一匹马。秦二世一脸疑惑说:“这分明是一头鹿啊!丞相怎会把牠讲成是马呢?”接着看向了大臣。众臣先是面面相觑,有的低头不语,有的则发声附和赵高。只有少数大臣不愿意屈从于赵高的荒谬行径,坚持指出这是一头鹿。然而不久后,这些敢于说真话的大臣都遭到清算,朝廷中就再也没有反抗赵高的势力了。
这不仅是一场测试,更是对现实的挑战。当众人开始附和鹿是马时,他们不只在表面上屈从于赵高的权力,内心对于事实的坚持也逐渐被削弱。而这正是可怕之处──通过恐惧与压迫,让人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自己认知的事实,只能信奉权威的话语,最终成为没有原则的人。
·是非
荒诞的“指鹿为马”,在现代就没有发生吗?有的。当今社会的赵高,不再只是局限于上层阶级或政治人物,任何掌握网络、媒体、平台话语权的人,甚至是自媒体,都有可能扭曲事件真相,为的就是立场或流量。他们不理会道德公义,为的就是自我的利益。庆幸的是,只要我们能够培养好自己的识读能力,知道要从哪里获取正确信息,那就可以辨别是非黑白。
所谓的“是非观念,”不是平常讲的说是非、传是非,而是在事情的对错上,能知道善恶、轻重、好坏,知道自己该或不该,那么,我们不仅不会去以讹传讹,也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站出来,为真相说话。
·平等
有句话说:“不平则鸣”,其实公平要讲求制度、讲求法治,不是以个人的立场来设想公平。公平里面有伦理、有次序,不是个人的要求,所以,公是公非也叫做大是大非。今天的社会,一个网络信息泛滥的社会,许多人对是非溷淆不清,指鹿为马、黑白不分的事件太多,所以需要倡导公是公非。所谓“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真理就是公是公非。佛教讲依法不依人,法律之前人人平等,这就是公是公非。而“四依止”所提到的: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如果我们能去深入了解,那是多客观、多公平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