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安排学生研究新马现代建筑大师,希望能将他们的生平及建筑作品以文化旅游资源的方式呈现于公众面前。题目似乎难度不大,然而,对于Z世代的学子而言,这些人物极为陌生,以年龄而论,可以说是曾祖父辈级别的,要描述他们的建筑作品不难,难的是如何理解与评价他们的贡献,功过是非的界定皆须基于他们的时代。

冠病疫情后,日渐老迈的父母催促我将存放在福州家中的东西搬离,我亦觉得有些事须趁早做,抽空返乡处理。离家多年,两老将我的物品收藏在橱柜中,留下最多的是书,最难处理的也是书。将橱柜里的书搬出来摊在房间地板上,自己也吓了一跳。老父问:“有几千本吧?”我苦笑:“没有啦。”这些书大多是大学与工作初期购买的,自我离家后便无人翻阅,是该断舍离了。

将书略加分类再做取舍,首先放弃的是各类建筑设计参考资料。1990年代,中国已是改革开放,一般家庭对外交流有限,更谈不上出国考察,恰逢建筑业腾飞之际,年轻建筑师求知若渴,当时建筑专业出版社最赚钱的生意之一就是出版国外“最新”建筑图集,印刷精美价格不菲。如今这类建筑信息在网络上垂手可得,细节图片比比皆是,建筑图集早就没了市场。另外一大摞的是硬皮精装的建筑设计资料集,这些倒是免费的。当年中国的建筑设计院虽然薪资不高,福利却是五花八门,成套的建筑设计资料集,甚至《辞源》《辞海》,都是单位分发人手一份,装点书架颇为体面,如今只能当做废纸求人上门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