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两年未见的朋友相约喝咖啡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到了工作。就那么一下子朋友的语调高了起来,吐糟上司每次在约谈工作的时候总是提醒他要走出舒适区,尝试新的工作领域,更是在最近一次的年终工作约谈中不容分说地给他分配了几项明年要他负责的工作。“我就不明白了,我继续负责我熟悉的项目,想办法把活动搞得更好,这难道不也是走出舒适区的表现?”听着朋友有点激动的语气,除了感同身受,我赶紧说:“你能者多劳啊!冷静!冷静!喝咖啡!”朋友的经历我也经历过啊!走出舒适区,曾几何时,不仅成了鼓励他人自我提升的口号,更成了上司评估下属工作表现的法宝。
关于舒适区,大家只要曾接受过相关的职场培训,对它应该并不陌生。这一理论认为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可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Comfort Zone)、学习区(Stretch Zone)和恐慌区(Stress Zone)。一些培训导师和励志作家从各自的利益角度授课或出书,将这一理论作为推动自我突破和发展的核心理念,让在座的学员或读者从各个维度审视自己,再提供各种走出舒适区的方法。然后继续贩卖焦虑,让人觉得如果不马上采取任何行动,就是不求上进;如果每天只是沉溺于当前熟悉的职责范围,很“舒服”地工作着,最终固步自封,将毫无职业建树。
为了平息朋友的心情,我和他分享了我的经历。朋友的语气平缓了不少:“我不是不明白,我们要学习新的技能,不断地提升自己。但‘术业有专攻’,我上司的做法绝不是在鼓励他人发挥专长。就好像面对一个医生,不是鼓励他不断精进医术,而是非要这个医生转行学法律,当个律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