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一阵蝉鸣声,陪着我跳绳;外婆做好饭,让我坐板凳;借一只黄鹂鸟,笑我摔泥坑;父亲抱抱我,让我不怕疼。” (郁可唯《借梦不还》)

这首歌打动人心之处在于那些温馨的“回忆”其实都从未发生,而是歌者内心希望拥有的童年画面。原来,许多人的童年都有缺憾,也因这份缺憾,长出一种不知名的孤单。长大后回望,那些缺席的真空被注入了某种压抑着的渴望:“如果当时能……就好了”。

童年缺憾,不一定是大灾大难,更多是一些微小却难以释怀的片段:一次求而不得的委屈,一场被迫中止的向往,一个被没收,贴上“玩物丧志”标签的爱好。这些记忆随着时间沉淀,在心田里扎得越来越深。于是,我们就用成年人的能力,回应小时候的遗憾,开始造梦,进行一场自我修复。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为了那个曾被忽视的自己,补上一段温柔的时光。这种修复,有时来自选择职业,有时只是来自一个决定:原谅、理解、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