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最近推出ChatGPT-4o升级版,弹指间阿猫阿狗如我,一秒变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笔下人物,瞬间社媒铺天盖地都是“吉卜力动画风”生成图,全球热潮一发不可收拾。除了吉卜力风,高级版的还能大玩“漫威英雄风”“迪士尼Pixar风”和“日本动漫风”等。
这也引发民间很大回响,有人趋之若鹜玩得不亦乐乎,也有人(尤其从事创作行业的)非常抗拒坚持不碰,势必捍卫艺术家尊严等等。以后图像创作只靠一个指令,甚至用一张嘴“告诉”AI你要怎样画风便能“生”出来,一切唾手可得。艺术画作是如此,音乐和影视也正朝这个方向走。
不少人担忧的是,会有人借此科技谋利,甚至取代原本的创作者,影响整个行业生态。
现在是人类进化史上最疯狂飞跃的一段。很多人一直在恐惧着被AI取代,暂且不论科技,现在连属于人类艺术(它涉及到人类生而为人的独特审美价值和灵魂展现的特殊性)范畴这块都被AI轻而易举地“窃取”甚至“复制”,让很多蹭热门外汉趋之若鹜之余,也令创作艺术界心寒。
因为艺术家永远都是一个时代的先驱者和visionary(前瞻者),地位不可动摇。艺术同时也是一种表达,反映着创作者的思想和态度。可我觉得AI并不会撼动真正的艺术本身,但确实会冲击艺术工业。对我而言,艺术应是人人可及的,与之抗衡的则是长久建立起来的艺术工业体系,包括动画、漫画、影视等领域。AI的快速发展,以其便捷高效的创作能力,直捣这个既有的工业结构。
AI对艺术的冲击,如同当年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打破了资讯和媒体的垄断,让每个人都拥有了表达的机会。这引发了对信息和艺术价值的重新审视,因为它不再仅仅局限于少数人掌握的领域。同样的,AI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艺术创作的壁垒,使人人皆可成为艺术家(或接近成为动画大师)的可能。然而,这并非对艺术本身的否定,而是对艺术价值观的重新思考。艺术的本质在于美的享受,但并非人人都有能力以传统进程去创造美。
AI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泛、更开放的艺术世界大门,让我们重新审视艺术的本质和意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也相信艺术的普及化,就像英国叛逆屁孩街头画家Banksy调侃甚至挑战敲碎艺术殿堂藩篱般。
GPT-4o现在能驾驭从宫崎骏到赛博朋克(cyberpunk)的所有艺术风格,它也同时能去芜存菁,正如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世界会逐渐出现两极化,一端是走在科技最先进尖端的作品和运作模式,另一头则会是一种纯手工打造的原始艺术呈现形式,其他“中间”(或“中庸”)的都会被科技和方便所取代。
在这个AI盛世,人类正进经历一场几乎史无前例的沟通及表达模式大革命。科技巨浪的势头阻挡不了,大家会被卷进一波又一波的“复制嗨”。世界的演化(进步或倒退其实未必线性式进行),我们无从抗拒,洪流之中,只能静观其变。
我平时爱画图,和同样爱画画的陈熙聊了聊,对于这可爱有趣的股吉卜力风潮,他理解人们为何兴奋,但也觉得这些图片像出自大师之手却欠缺灵魂,只是空洞复制品。他说:“但作为一名艺术家和动画师,我仍然感到不安……这也引发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当人类的触感消失后,艺术会如何走下去?”他担心未来工艺被贬值,新兴艺术家更难谋生。
陈熙补充:“当然,AI可以快速生成艺术,我们可以享受它。但也许真正的问题不是AI能否创造艺术,而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是否仍然重视艺术家,它会否导致未来人类艺术灵魂的萎缩?”
宫崎骏58岁的儿子宫崎吾朗预测,AI有朝一日可能淘汰动画师,但坚信吉卜力工作室灵魂人物的父亲宫崎骏,绝对无可取代。
现在此刻,我虽然经常对自己的绘画作品不太满意,看到瑕疵一堆,但创作带给我的满足感和享受仍满满,让人开心。手绘的魅力,终究是在那一笔一画挣扎之间,所寄托的情感与温度,暂无法取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