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儿子柜子里的书本和文件,偶然发现居然有一本女儿在幼儿园的纪念册,红色的硬皮相簿,烫金的封面印着:The Melodious Time。里头都是小朋友的相片,有些附上地址,有些附上电话,小朋友自然没有写下什么留言。小学毕业离校前参加叙别会,同学们齐聚一堂,欢歌笑语此起彼落,除了忙着交换礼物,更重要的是,请老师和同学在纪念册上留下叮咛和祝福。那时候都流行互赠小照片,在相片背后,写上勿忘影中人。叙别会节目尾声,大家齐唱英语版的Auld Lang Syne和“友谊万岁”,也就是“骊歌”。小六之后,应该再也没有参加正式的叙别会,但交换纪念册,依旧是骊歌高奏时,为岁月留下烙印的凭证。

七十年代因为新镇发展迁出财启村时,来不及带走的三大箱书,和几本珍藏的纪念册,被破门“捡”他人东西的“君子”不问自取,纪念册上的点点滴滴,一张张纯真笑脸从此只在脑海里封存。一甲子韶光飞逝,有些留言依然清晰如在眼前,没能忘记。一向话少的仙友,在小册子上直呼“阿肥”,留下的忠告是:多才多艺虽可喜,专精一技可成名。敢明目张胆喊“阿肥”,还直指“什么都想要,却样样半桶水”,这种朋友看似没太多交集,知根知底却莫过如此。

纪念册记录着不同阶段的记忆,字里行间隐隐可测对彼此的了解和交情。那年代没有变着花样的贴纸,有位细心的同学,在相片边画了几朵花,满满的一番心意。还记得当年流行抄讲义,这同学每次都用复写纸一式两份,把手写的那张给我,自己留下复印的那份,在求学路上连续两年如此帮衬着,羡煞旁人也招来许多耳语,“交情”藏在不显眼的地方,也流露在纪念册的巧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