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故事:台湾女子刘秀枝是一名医师,她曾患乳癌、父母与二姐则都罹患失智症。面对人生难关,她笑着说:“我天生豁达,把握当下能做的,就不会留下遗憾。”身为神经内科、失智症权威,她也出版多本失智症主题的书籍,却也得面对家人患病的命运,但能够“不惹尘”,在于她豁达、圆融的处世心态。

她说:“我觉得人生不需要求无病痛,我曾跟几位精神良好、态度爽朗的朋友聊天,发现原来他们的病历洋洋洒洒,甚至有人身患多种慢性病、有人开过不少手术;但你不了解的话,你会认为他们非常的健康。”无论在诊室内或诊室外,刘医师看遍不知多少人生缩影──她得到启发:“人生不能选择没有挫折,但可以选择如何去面对;许多人不是没有健康危机,但最终要懂得与疾病相处,与自己相处。”

她对于“老”也有独到的见解:“我想,人会怕老,是因为把老跟衰老划上等号。人生每个时期都有它的困扰,像是青春期有青春期有的困扰;而人到中年,便会有中年才会有的困扰;那么,到了老年,难免会产生老年才有的困扰,这叫特色!我们能不能就像吃当令食材一样,去享受它带来的滋养与风光呢?”

刘医师提到,我们可以觉察自己对“老”的想法,就可以去塑造自己的价值观与人生。

·旺盛

老人要有不服老的企图心、旺盛力,要做个退而不休的老人,自己能够安排自己的生活,不但活得自在快乐,也不会造成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老人也要有智慧,能够给人一些启发。老人还要讲究专长,例如学电脑、学外语、学唱戏、学画画。老而能够读书、自修、著作、修行,日子比较容易打发。

最重要的调适,是要告诉自己:老人不是年纪,而是心境;老人不在身体,而在心灵。如果在自己的性格和能力上,都能与社会有利益、有关联,那是最好。在家庭能够“老做小”,能够给人欢喜,则不但不会令人讨厌,当然就能够成为快乐而可爱的老人了。

·分享

很多人也有这样的想法,那就是青壮年耕耘,晚年是收成、享福的时候。话虽如此,但人老了还要收成名利、地位、权势,那其实就是一种放不下了。因为名利地位和权势,永远是一时的,它们不会伴随我们太久。人到了晚年,“夕阳无限好,不是近黄昏;前程美似锦,旭日又东昇”,这段时间,应该是将我们耕耘的结果广布于社会,与人分享。

其实从小到大到老,我们不都是一路学习,同时也在一路收成吗?这段过程,有多少人帮助过我们,我们才能取得成功。所以,晚年时应将我们此生的经验、资源奉献给社会,让下一代有机会发挥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