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台手机,一直保留着两个手机号,一个是用了20年的中囯移动,另一个是近几年回新后重新申请的eSim卡。在上海生活的十多年,中国电话号带来的一切衣食住行便利,远远超过新加坡的手机号;初到上海不久,果断地放弃用了几十年的Singtel手机号,因为用得太少,当时保留机号的基本维持费也不合理,少了它并不影响偶尔回新时的生活便利。

这几年回国后,重新申请了新加坡手机号,它更像是个在地的生活号,连上官方和生活上的所有APP,手机号已经不怎么用来打电话了。当时的签约选择有SingTel、StarHub、M1三个主流电信公司,直觉Singtel应该是最靠谱的,但从品牌给我的印象去考虑,我竟然对这三大品牌都无感! 也许是职业病,我不记得它们的品牌诉求和理念,不记得它的广告语。我想选一个我喜欢的品牌,就像选一双运动鞋或选一台车一样。我发现我不认识它们,它们也不认识我。也许是这几年长居上海,错过了它们为品牌所做的努力,我上网搜索一番后,还是无感!也许它们根本不在意,它们的领导人应该不会不知道,当竞品在功能和收费上势均力敌的时候,消费者是会为了品牌的感知力而靠近的。

当消费者对品牌都无感时,只好比价格了!我很快就签下了当时新进的Circles.Life月费18元的营运商,平安无事地用了一年多,后来为了出差国外一些不合理的收费疑问,我才发现这是一家“找不到人说话”的公司,有任何疑问得自己上网向智能机器找寻答案。一次经过乌节路M1的营业中心,听了服务员介绍还算合理的新手机两年合约配套后,我果断放弃了Circles.Life改用M1。结束两年合约时,发现电信营运商的国际收费都很鸡贼,两年来M1品牌对我也没培养起任何感情,Simba横空出世不久,我也只能再为价格买单,反正从品牌的层面上,大家都没有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