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故事:康熙十八年(1679年),监察御史蒋伊请假回老家探亲。当时由于三藩之乱,南方连年战事,造成很多田地荒芜,加上军需浩大,朝廷加征税收,稍有灾情,百姓就交不起赋税,只好背井离乡逃荒。从京城到江南的路上,蒋伊看见到处庄稼枯萎,大批难民向北而行。蒋伊想到百姓的疾苦,为了要把这些情况报告给皇帝,愤然执笔。但他觉得以艺术形式委婉地进行劝说可能更好,就收集了民间疾苦和酷吏秽闻,创作了十二幅画,包括《难民妻女图》、《刑狱图》、《春耕夏耘图》、《水灾图》、《旱灾图》和《观榜图》等,生动再现了百姓、流民、书生、胥吏等社会基层艰难困苦的生存状况。
这样的“画谏”,让皇帝动容,他将这12幅图挂在书房,时刻警醒自己、告诫近臣。此后,皇帝又多次向蒋伊提出政策咨询,敢说真话的蒋伊,先后五次奏报救荒赈灾的措施。第二年,康熙东巡,见到道旁流亡的饥民或严重的灾情时,就会说:“这就是蒋伊画的流民图啊!”可见12幅图给康熙的印象是多么深刻。
·宽厚
如何规劝是一门学问,尤其是下属想要让上司知道不对之处。怎么进行?四点参考:
一、讲话要含蓄,切忌太露:当我们责备一个人时,用词要含蓄,最忌讳的就是太露骨锐利,伤害了对方的尊严,这样不但不能被人接受,反而心生反感。所以,责人之过要给对方留有余地,让他能够接受。
二、态度要委婉,切忌太直:当我们规劝他人,态度不要太严峻、太粗鲁,有时候责备一个人,反而要对他更加的有礼貌、亲切、委婉,不可以太直接。如果你直言不讳伤害了他,让他不肯接受你的意见,那就失去了劝谏的初心。
三、处事要圆融,切忌太真:做人处事最要紧的就是圆融,切忌太真,有时候做人太过方正,难免得理不饶人。因此,方和正固然很好,但是圆融更重要,因为凡事圆融一点,让人家在你的包容里感觉到如沐春风般,对方便能体会你的圆融,接受你的善意。
四、做人要宽厚,切忌太苛:做人处事的妙诀就是要厚道,最怕的就是太苛刻。小事情不要太计较,只要大事不糊涂,小事不必太介意。甚至在利益上,也要让人家多分一点,多得一点利益;假如你比他优秀,更应该多包容,不可太过严苛。
·警惕
语言是传达感情的工具,若运用不当则成为伤人的利器;更何况给予他人规劝,又是最敏感的语言,我们说话能不谨慎吗?我们看到恶的当然要赶快提出劝导,劝不动时就应该保持默然,不要因为对方依旧我行我素,就四处向人宣说,这样是不对的。
我们尽心劝导,别人能改善当然最好,若不能改善,我们只好默然隐恶,不要一直传下去,因为各人有个人的因果。我们是凡人,凡人难免都有自己的立场及偏见,所以要时时自我警惕,如果能这样,不说是非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