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武汉东湖观赏樱花后,隔天就到了荆州——荆楚文化的发源地,顿然感受到自身中华血脉是如何与中原大地相连。当知道湖北荆州文联,组织了文化代表团出席在槟城我们所策划的“传灯之夜”,在知道我的母校“南大”当年是东南亚最高华文学府,他们特别为晚会制作一首《中华颂》,我有感而发,为这首“世界首演”的歌曲,写了一篇《我的话》。
“当长江的编钟与槟榔屿的海风共鸣,当楚辞的雅韵与赤道的季雨交响,这座以音符筑就的文化长桥,承载着湖北荆州儿女的赤忱,跨越山河湖海,在马来半岛的晨光中巍然矗立。谨以此曲《中华颂》,致敬南洋大学二十一载春秋的文明薪火,献礼全球南大校友血脉相连的精神原乡。您听——青铜编钟里震荡着楚地先民的倔强,马来甘美兰中流淌着南洋先辈的守望。荆江号子与闽潮古调在南洋相拥,甲骨文的月光与榴梿山的云雾在旋律里交融。这是五千年华夏文脉在赤道线上的延展,是“有海水处有南大人”的铿锵豪情壮语在七洲四海的回响。从章华台的青砖到升旗山的石阶,从云梦泽的竹简到马六甲的帆影,每一个音符都在诉说:文明的根系,终将在异域绽放成漫天星辰。我们以音乐铭刻南大传奇:黑板上的粉笔字迹已化作星河,先生们的长衫背影凝成青山。万千桃李在椰雨中长成巨木,九头鸟衔来的火种点亮了七洲灯塔。此刻,让楚竹管弦抚平岁月的褶皱,让青铜鼎纹镌刻永恒的赤子之心——纵使青衿染雪,依旧能在这曲《中华颂》中,找回少年时那页被海风吹乱的《离骚》。
此颂非独为往昔荣光,更为明日征途。愿汉江的月光永远照亮南洋的稻穗,愿赤道的季风永远吹拂楚地的兰草。且看那古琴与昂格隆共谱的新章,正沿着通天河的脉络,将‘声教讫于四海’的理想,写成人类文明苍穹下不朽的星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