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音乐室非常简陋,印象中只有一台钢琴和一个黑板。上课时我们排队鱼贯进入音乐室,颜玉幼老师弹钢琴教唱。那时新马初合并,我们先学唱校歌、马来西亚国歌、新加坡邦歌和儿童节歌。印象深刻的是《我家》:“我家门前有小河,后面有山坡。山坡上面绿草生,四处鲜花多。小河里有白鹅,鹅儿戏绿波。戏弄绿波鹅儿快乐,昂头唱清歌。”场景和我们住的甘榜山芭相似,所以唱得起劲。
到了中学,同样是女生在前男生在后地排队去上音乐课。课室里有钢琴和滑动黑板,还有连排的桌子和椅子,教课的是陈毓申老师。因为当班长必须要知道老师的名字,老师的“毓”不是个常用字,对中一生来说,读和写都有挑战性。陈老师温文尔雅,说话不愠不火,行事不疾不徐,如音乐般掌握适度的节律。老师应该是为了保养声线,没听过她大声喊话,教唱时很多时候都是用哼的。
老师除了教唱也介绍了西洋音乐史,教我们枯燥的五线谱入门和豆芽。不过教唱用的仍然是“1、2、3”的简谱。老师弹钢琴为我们试音,我是不高不低的中音,也不知道那时变声了没。我们开始学习合唱、二重唱等难度较高的歌曲如《春野》《远处河边茴香随风飘动》《五月里蔷薇处处开》,这些歌曲轻快优美,也容易背记。我喜欢唱黄自填词的《秋声》,悲怆又有肃杀的感觉,学唱了中音,又学唱低音,好玩!唱过最凄美的是《春郊》: “春郊欲雨横塘笼雾,红紫纷飞迷路。却怪杜宇来自何处,高踞江边烟树。振刷毛羽彷徨四顾,归去归去如相催促,春光已是难驻,休、休、不堪更听汝。群芳成谱经几多蕴蓄,疾风忽起满地残红舞。归去归去,究欲催春归何处?归去归去,可耐春归人凄楚。” 据说音乐来自德国歌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