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故事:一个穷人走在山路上捡到一包东西,他好奇打开一看,里面是金光闪闪的金银财宝。他高兴极了,当场一个个拿出来算,数得正开心时,失主慌张地跑回来说:“我遗失了这些东西,好着急,谢谢你帮我照顾。”

就在失主伸手要取回财宝时,穷人焦急地说:“你说这些金银是你的,到底有多少呢?”失主就说:“一共10两金子和15两银子。”穷人方才计算过,果然分毫不差,只好万般不舍地奉还对方,眼睁睁看着失主带着金银欢喜地回去。

这时穷人的心里很懊恼,觉得自己怎么如此愚蠢,捡到金银应马上拿了就走,为何还在原地慢慢算?结果落得空欢喜一场。从此他的心中就打了结,生起烦恼,日日患得患失;而且一点都不想那些金银根本就不属于自己的。

看看他那可怜模样,当穷得一穷二白时,他并不烦恼,然而一旦“有”了之后,心里就会想“取”,取不到就生烦恼了。

·贪着

人贪“得”,因为“取着”,而产生烦恼、想不开。世间上,有什么是人想“得”的?不外就是名利、物质和感情。然而,最让人感到无奈的是,是一些人的行为表现:原本生活过得很平澹,无争无取,逍遥自在,但是得到些许物质之后,心就开始烦恼。

要如何做到“无贪”呢?人生之事不外就是如上所述的那几样,只要一有贪念,将是无穷无尽、用无满足的时刻,于是烦恼的心结一路纠缠。我们想让烦恼缠绕吗?如果不想,那倒不如学习如何放开心胸,不贪、不取、不执着,这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要磨练的;面对人、事、物能够磨练到心无贪着、无烦恼,才是真修行。

·忧惧

在经典里,往往以水、毒、狼、病、使、结、浊、缚等等来形容贪欲的可怖,《法句经》云:“贪欲生忧,贪欲生惧”,可说是言简义赅地举出贪欲的过患。比起一些外道呵斥物质世界,赞扬苦修禁欲,佛教采取疏导的方式来对治贪欲,像借着不净观来断除对色身的执着,借着修习禅定观照万法空寂,了不可得,在作法上尤为积极彻底。

所谓“贪欲本无体,执境便成迷”,只要我们了达贪欲之虚妄不实,心无妄求,那么无论什么样的境界来临,我们都能以正智观察,行无颠倒,自然不会忧悔畏惧。因此《法句经》告诉我们:“无所贪欲,何忧何惧?”这当然就是无贪的心,为我们带来的美好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