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王润华教授的书《橡胶树寓言》,王老师不厌其烦地用诗歌、散文以及衍生出学术论文的三种方式,书写橡胶树。他把橡胶树写透了:它的移植历史、如何收割橡胶、何时收割、橡胶树死后也是很好的燃料、童年的玩伴橡实(成熟后掉落的橡胶树果实);他还通过书写橡胶树,牵出南洋的历史文化:殖民历史、毛姆小说里的橡胶园主、马共等等。我还想不到有哪一位作家对橡胶树有如此全面、如此深刻的了解和书写,显然这与王老师的生活背景有关,他小时候就生活在马来亚霹雳州地摩(Temoh)小镇,母亲管理一个小橡胶园,是一个橡胶园主。当然长势最好的橡胶园都被白人占领,华人只能拥有品质不好的橡胶园。母亲的橡胶园就是王润华童年的天堂,在大自然中找到无穷乐趣。但长大后,这份快乐就变得复杂了。王老师通过书写橡胶树重返热带雨林,回到纯真的童年。
在王润华教授的所有著作中,这本最能全面体现他的成就,因为散文、诗歌、学术都包括了。这本书对我们了解新马被殖民历史、南洋文化、毛姆小说里的背景和人物都有极大的帮助。
王老师告诉读者,橡胶树原产地是南美洲的巴西,后来英国人从巴西把橡胶树种偷运到了英国伦敦皇家植物园“邱园”进行培育。1877年,英国人又辗转从英属斯里兰卡把22株橡胶树幼苗运到了新加坡,其中11株留在新加坡植物园,9株被分到了马来亚的江沙。英国殖民者看到了橡胶树的经济价值,之后在马来亚大量推广种植。王老师写道:“除了下雨天,橡胶树每天都要挨一道刀伤,每天都要流一大杯乳白色的血液。它固然是最有经济价值的树木,但也是最痛苦的一种树木。”显然,字里行间藏着隐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