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故事:华佗医术高明,他的神奇之处在于能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诊断抓药。一天,州官倪寻和李延病了,一起到华佗那儿看病。两人的感觉相同,都是头很疼,全身发热。华佗仔细诊断,却给他们开了不同的药。倪寻和李延非常奇怪:“我们病情一样,吃的药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区别?”华佗看出他们的疑惑,问道:“生病前你们都做了什么?”倪寻说:“我昨天赴宴回来,就感到有点不舒服,今天就头疼发烧。”李延则答:“我好像是昨天没盖好被子受凉。”
华佗解释:“那就对了。倪寻是因为昨天饮食不对,内部伤食引起的头疼身热,应该通肠胃;而李延是因为外感风寒受凉引起的感冒发烧,应该发汗。病情表面差不多,但倪寻只要一点药物就会好,李延却需要借用药物调动自身的机能才能痊愈。治疗的办法理应不一样才对啊!”果然,倪李二人回去吃药后,病第二天就好了。
成语“对症下药”出自《三国志·魏志·华佗传》,意思是医生针对患者病症用药。现在则多用来比喻针对事物的问题所在,并采取有效的措施。
·根源
生活中,我们与人相处,常会出现问题。重要的是要找出根源所在,才能最好的对治。三点参考:
一、止谤莫如静修:现代社会讲究言论自由,但另一方面又常因言论失当,引发毁谤官司。其实,一个人会遭人毁谤,多数是因为表现太好,遭人嫉妒,所谓“誉之所至,谤亦随之”,誉与谤常常如影随形。因此,一个人当受人批评、毁谤时,切忌跟他舌战、辩驳,或是打官司、控告对方,这都不是高明的办法。最好就是闭门自修,冷静以对,最后是非自然止于智者。
二、弃恶莫如扬善: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做恶是消极的止持戒,能够起而行善,才是菩萨道所应奉行的作持戒。尤其对于一个曾经坏事作尽、恶名昭彰的人,虽然良知发现,改过迁善,但是因为过去所造的罪业还存在,所以须多做善事,以行善培福来消弭罪业。行善就像是在田地施肥、灌溉,一旦禾苗长大、茁壮,下面纵有杂草,也起不了作用。
三、离过莫如积德:一个人有心改过,必须下定决心,积极以行动来利益世人。千万不要以为要做轰轰烈烈的事才算做善事,其实,只要我们每天行事都存善念,小善也要去做,那么,我们所能积的功德,也会随着日子增加。
·改正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身体上的毛病容易治疗,而精神上的毛病最不容易根治,尤其是要时刻谨慎修养身心,这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其实,我们不妨告诉自己,生活中很多事,就是要把“不”改为“要,”接着就要用心去改正。比如说,我们“要耐烦”、“要落实”、“要回头”、“要认错”、“要着意”、“要发愿”、“要行慈”、“要求深”,能做到就是对症下药了。我们如果用心,生活中的一切人事物,不论是形象或声音,不都是在教导我们生活处世之道吗?如果不用心,不论听了多少大道理,看了多少事相,都无法领悟真理,更谈不上依理而实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