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故事:渔夫蹲在岸边,把捕鱼的竹器筌投进河里,不一会儿功夫,浮标动起来,渔夫往上拉绳,一拉、两拉、三拉竹筌上来了,只见里面活是一条大红鲢鱼,那可是他毕生捕捉过最大的鲢鱼啊!渔夫非常高兴,拿着鱼提着筌,要回家去了。

刚走几步,他觉得要拿大鱼又拿筌都挺重的,心想:“我把鱼拿回家就是了,还要筌做什么呢?”于是,他右手向外一扬,筌落进河中消失了。回到家里,妻子也为能捕到大红鲢鱼感到开心,突然她发现筌不见了,忙问:“筌哪儿去了?”渔夫得意地回答:“我把它扔了!你看,这么大的鱼儿都捉到了,还要它干嘛?”

妻子非常惊讶,说:“你捕到了鱼,目的达到了,确实应该高兴。可是你把助你一臂之力的有功之筌丢掉了,这是万万不应该的!你忘掉了根本,下次捕鱼怎么办呢?” 渔夫听了恍然大悟,对妻子的见解很是佩服。

·虚怀

东晋僧肇大师,是鸠摩罗什大师的弟子,在佛教的地位可与孔子的弟子颜回相提并论。他是一位佛学家也是哲学家,虽然31岁就圆寂,却留下一本理解佛教的重要典籍《肇论》,使他的智慧之光照耀古今。《肇论》的这四句偈子:“忘言者可与道存,虚怀者可与理通,冥心者可与真一,遣智者可与圣同”,就很值得我们欣赏、学习。

所谓“忘言者可与道存”,一般人常记挂着什么人说了什么话,这些语言让他心里有了计较、执着,就在心里反覆推敲而不能放下,不但不能对事情有帮助,反而让自己的真心本性,不能发挥现前。这种现象,尤其容易发生在一些成功人士身上,如果可以忘言,不去执着、计较那些虚妄的语言,就可以与道、与本心融汇贯通。

·分别

而“虚怀者可与理通”则要说明,如果我们做人处事,能时时扩大心胸,虚怀若谷,就能包容宇宙万有,与真理相应,就能“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冥心者可与真一”,我们的心像猿猴一样,每天跳动不停;又像只野马,向外奔驰不已。如果能控制自心,让心安顺服从,所谓“制心一处”,把心念放在一个固定的目标上,即所谓的一念、一心,就能与真理相契合。

“遣智者可与圣同”,不少人在成功后,就自以为非常了不起,其实这是处于正邪之间的分别心。分别心不遣除,智慧就无法现前。真正的智者圣人,没有高下、贵贱的分别,而有真正的智慧来照耀。能有圣人之心,就可以与诸佛圣贤同一个鼻孔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