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故事:有一年,佛陀和众多比丘在某一婆罗门的邀请下,到毗兰若(古印度憍萨罗国的都市名)结夏安居。他们到达时,这婆罗门受波旬(印度佛教中所说的魔王)的影响,不护持佛陀等人。当时又是饥荒,百姓只能供养佛陀和弟子极少的食物。尽管情况困难,比丘们并不颓丧,仍然满足于少许的谷物。
结夏安居结束后,佛陀等人在通知该婆罗门后,就打道回祇树给孤独园。有一群人由于比丘们的慈悲,而留在精舍。这群人每次贪心地吃完比丘剩下的所有食物后,就只知道睡觉,一旦醒来又到河边去打闹嬉戏。
有一天,比丘们互相讨论这群人难以驾驯的行为,大家的看法一致:“在毗兰若时,由于饥荒,他们还相当恭敬有礼,举止也合乎规矩。现在食物充足,他们就行为不检了。”这时候,佛陀听见众人的议论,就说:“愚痴的人在诸事不顺遂时,满心哀愁,神情沮丧,一旦事事如意时,则又雀跃不已。这就是愚痴人的特性;智者则不会因生命中的得失而动摇心志。”
·常情
人生在世,经常都为得失而计较,得则高兴,失则悲哀;人之一生,就在得失之间欢喜和无奈中过去了。虽然人生本来就像一场赌局,赢了感到欣喜,输了就会失望,这是人之常情;即使民主政治竞选,每一次选举后,当选的、落选的,也总是几家欢乐几家愁。然而就如老子所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人在得意时,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埋下了骄恣必败的种子;有时候遭逢逆境,只要心存慈悲正直,失败反而成为日后成功的逆增上缘。
·风雨
每个人的一生,难免都要经过几番风雨,或者几次得失的淬炼;我们能够从失望之中,看出另外一方面的所得,则人生对于得失之间,又何必那么计较呢?正如智者不因生命中的得失而动摇心志,只要明白人生必然有得与失,那么在得失参半的人生里,我们就要懂得调适心情,总结失败经验,以待日后卷土重来。我们能够超越成败得失,是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日后也必然能得到更大意义的成功。
人生道路上的失意是不可预知的。关键是当失意来临时的态度,是要当智者,还是要成为愚痴的人?也许,唐代诗人张继的经历就可以明证:他没有考中状元,心中悲苦;他避乱江南,内心孤寂。但他就在这种心情下写的一首《枫桥夜泊》,结果名垂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