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所附近的电影书店,橱窗当眼处挂了《一个美国人在巴黎》(An American in Paris)海报,真不知道店长安的什么心。自从特朗普再度登上总统宝座,一百多天以来几乎天天风声鹤唳,不但起起落落的各种关税像被逼坐过山车,“欧盟的存在纯粹为了与美国作对”更是闻者胆丧,圣母院重光马克龙邀请尚未登基的霸主观礼,显然没有达到预期勾肩搭背效果。日报街访彼邦游客,询问他们于草木皆兵时刻助长“敌国”旅游事业有何感受,回答“身为美国人,觉得非常羞耻”的竟不止一个。

那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公映的歌舞片,香港译《花都艳舞》,二战后森姆叔叔和巴黎的蜜月刚刚开始,好莱坞打铁趁热,说好花都故事不遗余力,街头巷尾处处浪漫。最佳亲善大使非柯德莉夏萍(Audrey Hepburn)莫属,她在罗马度假后匆匆回到洛杉矶拿了座金像奖,马不停蹄收拾细软搬到铁塔脚下露营,数一数,短短十二年,以巴黎为背景的影片包括《龙凤配》(Sabrina)、《甜姐儿》(Funny Face)、《巴黎春恋》(Love in the Afternoon)、《花都奇遇结良缘》(Charade)、《花都缤纷录》(Paris When It Sizzles)和《偷龙转凤》(How to Steal a Million),不论实地拍摄、片场搭景还是旁白交代,俨然殷勤的义务导游,带领乡亲父老参观罗浮宫,漫游协和广场,光顾路边露天咖啡座。

真是歌舞升平的好辰光,玫瑰不分红白开得无比灿烂,随便转个身娇兰香氛涟漪阵阵,穿不起高档时装,手执长条面包一样灵气逼人。连下雨天也满心欢喜,撑着伞把积水和泥泞视若明天和后天的谈笑资料,忧愁只存在歌剧里,或者蓝波的《醉舟》里。谁又料到,有一天居心叵测的白宫发言人会狠狠揭疮疤,一句“不是因为我们美国,你们现在要讲德文”,不留情面为驻守巴黎的美国人树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