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大学期末,连续一周闭门不出专心地评作业定成绩,不仅是高强度的工作,情绪亦随着学生的表现而起伏。这学期有一门大课是《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最后一个作业是自由命题,由学生根据课程内容,选择感兴趣的议题展开讨论。不少学生探讨公共空间的属性,谈得最多的是私人商业项目中公众可通达使用的空间,对于这类“伪公共空间”(pseudo public space)的讨论颇有争议,让我想起大阪的难波公园(Namba Parks)。
占地3.7公顷的难波公园落成于2007年,地点在大阪的交通枢纽——难波站。2009年第一次到访大阪时,尽管只停留一天,还是匆匆去看了下这个由JERDE集团所设计的超大型商住办公综合体,当时已是相当有名的项目,拿下很多设计大奖,被视为交通导向型建筑设计的典范。设计的精彩之处在于一条贯通建筑裙房的“大峡谷”(canyon),解决了基地的先天不足:一侧是忙碌的有轨铁道,另一侧是繁忙的机动车道。建筑师巧妙地将大峡谷设在建筑二层,将基地的烦恼挡在了外面。事实上,无论是8层高的裙房外墙,还是30层高的办公楼,亦或是46层高的住宅楼,难波公园建筑的外观都是封闭冷漠的。
原本业主只是希望有一条建筑内部道路,没想到建筑师提出大峡谷的设想,采用大量的曲线造型,不同色度的米黄色外墙板,以层层退台的屋顶花园减低建筑体量,在大峡谷的尽端和中间若干处设置玻璃廊道,以及一些曲面玻璃幕墙,让人可以俯瞰大峡谷所形成的活跃街道,打造出温暖的商业气氛。项目完工后官方发布的俯瞰图充满优雅曲线,一时成为佳话。第一次造访时正值圣诞期间,对难波公园的最深印象是座繁华的大型购物商场,冬日室外寒冷,屋顶花园植物凋零,并没有特别的关注,加上后来这类型商业建筑越来越常见,对于难波公园的印象渐渐模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