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时候不要读太深奥的书。那些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塑造了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现在回看这些书都觉得有些偏颇。这八年其实一直都在想,我如何成为了现在的我。除了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和教育背景,还有很多文学作品编织的世界。

最开始接触的是张爱玲,在不懂什么是爱情也没有尝过爱情的苦头的时候,从《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第一炉香》等作品中继承了作者的爱情观。其中对《小团圆》影响深刻。我一向非常热衷于这种自传文学,喜欢从中揣摩作者写这些文字的心理以及他们自身的经历如何影响了他们的写作手法。然后是亦舒和李碧华。13岁时读《圆舞》,惊叹原来还有这样微妙的爱情,有个长辈看到了让我不要在这个年纪读这本书。从电影《霸王别姬》开始认识李碧华,是至今为止不敢再看第二遍的电影;《饺子》牵扯出的是怨女对爱情产生的怪诞的痴念。再然后是安妮宝贝,现在改名为庆山。之前读《七月与安生》只觉得爱情很俗,但世人皆逃不过俗气的下场,又不是每个人的生命里都会有白月光和蚊子血。观看了改编电影后更加确定了这个想法,我们爱的人最后可能就是个普通的“家明”。

我花了很长的时间才明白,我年轻时读的那些作家的风格根本不可能模仿得来,文坛也只需要他们一人而已,每个人的经历和文风不可复制。于是我写不出东西来了,因为无法形成自己的文风。人写不出没有感知过的事情。当然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一直在搞学术。写论文的脑子和创作无法共用一个脑子。直到现在才渐渐能够分离出两个脑子来处理这两件事:梦里写论文和现实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