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轻人告诉我,他发现在新加坡有很多庙宇,他不明白这么多间庙宇是否有特殊的历史背景,经过这么多年,这些庙宇是怎么传承下来,也就是庙宇的经费和财政预算是怎样安排的。在这位年轻人的要求下,我协助安排了在西部一间将近百年历史的城隍庙让这位年轻人可以和庙宇理事会的负责人对话,并了解庙宇的具体历史和发展背景。
原来1926年在西部有大部分土地是沼泽地带,新搬来村民无法开芭垦作,且水土不服,有先辈们就恭请城隍显佑伯主金身莅临禳灾赐福,并成立了一间简单的庙堂,顺利开芭后村民多种植杨桃和养虾,后来就盛产杨桃,故该庙宇就叫杨桃园城隍庙,这就是庙宇历史的来源。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力量增强,庙宇的香火自然就鼎盛,且创办了怀南学校。
在70年代中期,由于政府的新镇建设影响,庙宇被迫另觅新址,杨桃园城隍庙正式成立理事会,积极筹划重建新庙工作,经过5年的努力,在各界的支持,善信的协助,新庙宇终于落成,过后庙务逐渐改进,组织和管理日趋完善。
负责人介绍城隍庙供奉的是道教的神,由于庙务蒸蒸日上,庙宇基金相应增强,加上庙地广阔,于是理事会决定扩建一座佛寺,换句话说,杨桃园城隍庙是很特别的,有道教的神,也有佛教的佛。
杨桃园城隍庙供奉的城隍公,是由新加坡韮菜芭城隍庙分香而来,源自中国福建省安溪县的“清溪显佑伯主”第五副身。在城隍公的左右两侧是注生娘娘和大伯公,在神台前左右侧是八爷将军使者和牛爷将军使者,以及九爷将军使者和马爷将军使者,用民间的说法,八爷就是白无常,俗称大爷伯,九爷就是黑无常,俗称二爷伯,阴间的二位重要人物。在神台前是镇虎将军,据说镇虎将军专门管小人,有护身辟邪功效。
在神坛外面的分坛设有财神,不是传统的五路财神,而是一文二武财神,中间为文财神比干,左右则是武财神关羽和赵公明,另一分坛设有值年太岁,以及三个小分坛的英灵祠,虎爷,五鬼运财。
负责人介绍每年农历除夕夜,庙宇必举行迎新岁,接财神法会,子时一到,庙门打开,信众争插第一柱香,并向城隍爷祝贺新年,然后根据每年方位迎接财神,据说城隍庙的财神很灵,故庙宇的财政状况也十分稳定。
新加坡的庙宇一般上都设有添油箱,这个添油箱应该是庙宇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加上庙宇都会有财神坛,许多善男信女偶尔也会向财神爷求助,心诚则灵,愿望可能会获得启示,如来了四个真字,真字显灵则善信必定要答谢神恩,庙宇的财政状况也因此会有所改善。
年轻人向负责人问到,庙宇的大部分善信都是附近政府组屋的居民,除了华人,有没有非华族善信?负责人回答说有,他亲眼目睹印度族同胞也来庙宇拜拜,比较特别的是,印度同胞特别崇拜镇虎将军,但无法解释为什么。年轻人说这一点显示新加坡的多元种族文化十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