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晴朗的日子,我们喜欢开车到25公里外的丹尼农山脉。那里有高耸入云的参天老树,空气中富含负氧离子,是进行森林浴的理想场所。我在林子里吐故纳新的同时,总爱举目仰望繁茂的树冠,并顺便用手机捉拍几张赏心悦目的照片。

此地的树干大都笔直坚挺,冲天的主干延伸得越高就变得越细。顶端伸展开来的巨大树冠宛如一把把巨伞,遮蔽了部分穹苍。从树底的视角向上仰视,树冠呈现的形状常让我叹为观止。我观察这些树冠一段日子以后,开始发现一种奇特的现象 —— 尽管生存空间局促,每个树冠都会自觉地与其他树冠保持一定的距离,自然地形成间隔彼此的空隙。在蔚蓝色天空和灿烂阳光的映照下,每一道空隙都宛如镶嵌了海蓝宝石,让形状各异的树冠越发显得轮廓分明,边际线熠熠生辉。

后来,我从一则短视频中得知这种奇特现象也出现在印尼爪哇岛一处名为德瓦坦森林的地方。生物学家把这种生长现象称为Crown of Shyness,中文译之为“树冠遮羞”。 顾名思义:树冠与树冠之间保持距离是出于羞涩吗?当然不是!生物学家虽然没有确切的定论,但还是为“树冠遮羞”的现象提供了三个说法。一:为了避免树冠之间因相互摩擦而导致树叶脱落。二:为了阻止虫害通过树冠蔓延。三:为了与比邻的树木和树冠底下的草木一起和谐共生 —— 唯有让阳光透过空隙照射到地面,树冠下的蕨类植物和灌木才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也才有存活的机会。这三点都显示树木很有生存的智慧,尤其是第三点更让人感叹树木比人类更有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