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作家南方朔近日离世,81岁。若要对他的身份给个标签,绝对不该只是“评论家”三个字。那太轻薄了,盛载不了他在台湾转型年代的丰富经历;如果只能拥有一个名号,最适当的终究是那个后来很不幸地被扭曲和污染了的“公共知识分子”。

他在台湾大学读的是森林学系,毕业后,放弃赴美深造,投身新闻行业,在高压的政治气氛里打思考的擦边球。八十年代初,他和原名胡忠信的“杭之”对年轻读者发挥了强大的启蒙力量,用直白而有温度的语言引介了欧美的进步论述,什么“民间社会”,什么“公共空间”,什么“批判理论”,什么“新社会运动”,如今都是文化研究的基本词汇,但在那年头,读者大开眼界,他们像用棍子敲了敲大家的脑袋。

1987年,南方朔和其他三人合办了《新新闻》杂志,实践新闻自主,坊间合称他们为“四君子”。杂志创办之初,他们到台湾大学出席宣传讲座,我背着书包跟其他几百个人一起挤坐在水泄不通的教室走道上,抬头仰望台上坐着的几位“思想导师”。那是第一次见到南方朔本尊,当他发言,最初五分钟是让我失望的,因为他口吃,讲话结结巴巴,你你你你们……他他他他们……要多读读读读书……眼睛不断眨动,眨到你头晕。但五分钟后,也许是听习惯了,反而能够欣赏他的精准修词和细腻思考,还有,他的幽默妙语,我彷彿见到他的头上渐渐有了光,如明灯,如灯塔。年轻的我,以及在场的其他几百人,何其渴求引路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