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来日本玩,我都庆幸自己知晓中文,但又不谙日语。无所事事走在日本街头,因为知晓中文,所以认得几个汉字;因为不谙日语,所以可以指鹿为马,触目所及都是误读乐趣。时隔近30年重返金泽的头一天下午,沿着西茶屋街漫无目的地走,途经一间和果子名店,黑色木板外墙上的海报有“求肥饼”这三个字,让我乐不可支。居然敢取名为“求肥”,是要叫人吃呢还是不吃?让我想起大坂市的“肥后桥駅”,第一次乘搭地铁路过的时候,我的想象力就自行在这条肥胖人士专用的桥上散起步来。
经过深谙日文的老朋友指点我才晓得,原来“求肥”源自中国古代祭礼贡品,古时多以黑糖制作,颜色质感近似牛皮,传入日本之后,便以“牛皮”称之,而后受到佛教不杀生的理念影响,才把“牛皮”改为“求肥”,因为两者日文发音完全相同。知道“求肥”原意之后忽然觉得寡然无味。沿着犀川散步走到樱桥,看见桥头有块告示牌上写着“路面冻结注意”,心里一下暖和起来,那是金泽市的体恤。两天后在前往铃木大拙馆的途中,路过某户寻常人家,典雅的木格大门上系着小小一方告示,“落雪注意”,短短四字美得就像一首小诗。
在京都旅行的时候,总是可以重新发现汉字之美。一直记挂着锦市场毗邻有个“栖处”,不是旅宿,是喫茶店。时隔10年重返京都,找了两遍都找不到,满腹狐疑上网搜寻,原来已经歇业。不过这次我又发现两个店名,都美得我为之停下脚步恍惚半晌,一个叫做“左右”,是家艺廊,一个叫做“花折”,是鲭寿司名店。另有一家叫做“无动庵”的喫茶店,这三个字同样美得让我心动,坐落在我偏爱的落柿舍对过,两者隔着一片翻过土的田野相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