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下象棋时,友人J常与我对弈。记得有一次,我刚落下一子,立刻懊恼出声,她“善意”提醒道:“起手无回,大丈夫!”我试图耍赖:“我又不是大丈夫,能不能悔棋一步?”
最近我们聊起人工智能,J说,如今想下棋,再也不必约人、调时间,只须打开AI象棋软件,随时有对手应战,而且设定多样,连“悔棋”功能都有。这对我这种“非大丈夫型”玩家来说,简直太友善了——悔棋键就像“免死金牌”,一点即可撤回,不满意还能连悔数步。但J指出,象棋之所以耐玩,正因它讲求步步为营、三思而行。悔棋机制虽宽容,却容易让人养成“先走再想”的习惯,久而久之,便失去深思熟虑的布局意识。
她这番话让我忆起学生时代写作文的情景——那时没有电脑,一篇文章要在脑中反复构思,才敢在稿纸上落笔。写错字或想改句,只能用涂改液;若修改范围太大,就得整篇重写。大学毕业后,我终于拥有人生第一台电脑,键盘代替了纸笔,写作变得轻松许多,但思路是否更清晰缜密,其实很难下定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