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故事:在久远劫前,老师父带着一群年少沙弥在古寺里修行。老师父常对小沙弥说:“大家要精进用功,不管是行住坐卧,一定不离经文。”其中一位小沙弥谨记教法,依言奉行。那时,有一位长者看见小沙弥,打开大门要让他进去,可是由于小沙弥背诵得入神,而忘记了要托钵,一户户地走过去。长者看到了就向前叫道:“你的钵还是空的,怎么走过我家门口而不进来呢?”
小沙弥说:“长者,我太专心背诵经文了,所以走过头而不自知!”长者又问:“你为何这么专心,乃至于对周围的环境都没有感觉呢?”小沙弥说:“我师父对我们的要求很严格,教我们要守住一念心,不能放纵,要时时精进。”长者就说:“你这么用功精进,不如以后每天都来我家,我供给你满钵的食物,那你就不用再费心沿路托钵了。”
从那开始,日日、月月、年年,都是由长者供给他基本的生活所需,让他无后顾之忧地修行。年轻的沙弥很感恩,更加专心精进。佛陀说完这个故事,告诉弟子:“当时的沙弥就是我,而那位长者就是现在的阿难(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阿难生生世世都护持我,我则引导阿难入正知见,这都是因为过去种种好因缘的结果啊!”
·相欠
“结缘”不是常识上的认知,我们周遭的任何事物,都与因缘有关。可以说,人是依靠因缘而生存在世间,一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有限的;当你给人因缘,与人广结善缘,结缘愈广,成就自然愈大。有句话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人间的相遇是久别重逢,因为我们的缘分是生死轮回的,今世你认识的每个人可能都是你前世的朋友,而今生有缘再聚,缘深缘浅就是彼此在过去世欠别人多少,又得了多少。相伴的时间多一点,因为欠得多;相伴的时间少一点,就是因为上辈子欠得少。所谓:“若无相欠,怎会相见”,含义之深,需要深刻去了解。
·因缘
世人也都要明白,趁着这一生,不管对方是觉得亲近还是看不顺眼,与之结缘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因缘;我们能给人好因好缘,人家一定就会回报我们。只是一般人总希望别人给我因缘,我又何必给人因缘?,其实这是自私、执着的想法。佛教所谓“化缘”,就是我们要先给人家因缘,例如给人好话,为人指出明路,或是帮人家一点忙;我们能给人家因缘,自己才会有因缘。
这里的关键词其实就在于“因缘具足”,我们看看世间,有些人学富五车,但要成事总是缺了那么一点点;有的人学问不大,做起事来总能有好结果,原因都在于无缘与有缘。因缘不具足什么事都做不成,因缘如果具足,一切皆能水到渠成。
所以,聚是因缘、散也是因缘,成是因缘,败也是因缘;只要从因缘的角度来看待,世界上就没有任何事物能够让我们产生烦恼、执着而感到痛苦,重要的是,从今天起都要和有缘人结善缘。
《星云大师点智慧15》以及《点智慧漫画9》已面市,读者可到各大书局购买,售价是每本$13(包含消费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