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信息: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压力无所不在。从职场竞争到人际冲突,从经济压力到突如其来的变故,一般人面临的挑战多样而复杂。面对压力与困境时,“心理韧性”是心理学关注的关键能力。而心理韧性指的是遭遇困难、创伤、悲苦、威胁或重大压力时,人们能够有效适应、调整并逐渐恢复,甚至成长的能力。

根据美国心理学会研究,心理韧性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一种可以透过经验、学习与环境互动逐渐培养的能力。培养心理韧性已被证实,不仅可促进心理健康,也有助于提升人们生活品质和整体福祉。

压力本身不一定是负面的,事实上,短期压力能够提升警觉与动力,但当压力长期累积,或逆境超出适应的范围,则可能对身心造成影响,例如焦虑、忧郁、免疫力下降,甚至引发慢性疾病。然而,也正是在这些压力情境中,心理韧性展现其重要关键角色。研究显示,高心理韧性者更容易从困境中恢复,并在未来类似挑战中,表现更高的稳定性与自我效能。此外,能够有效辨识与管理情绪,则是心理韧性的基础;透过正念、深呼吸法或书写反思,也能更清楚地理解情绪状态并适度回应。

·压力

我们每天都背负很多压力。身体上有老迈疾病的压力,心理上有贪、嗔、烦恼的压力。说到压力,不但自己制造压力,社会也会带来很多压力,诸如工作上的、课业上的、朋友往来的、家庭责任的等等。

有的人真的了不起,负担多少的压力,还能活得逍遥,他们的长处在哪里?就在于心理韧性。首先,这样的人的人生价值与意义,就是坚强,就是要与压力奋斗。把压力、障碍、烦恼打败。而生活中的修行是什么?就是与烦恼作战,将其打败,那么就能活得自在。

假如有人问要怎样消除压力?那就是自我训练,自我充实,自我增强抵抗压力的本领,如此日积月累本领就越高强,压力自然慢慢减少。

·转移

一般人在受到外在环境的刺激,包括人与人的互动、气候自然现象或者面对社会现象时,会有情绪的反应和起伏,譬如有人一听见吵杂声,就很容易发脾气,可自己却不自觉。这就像是一池水,水面本来平静无波,可是被风一吹,它就动了;如果我们也动不动就被外境的“风”吹起情绪,这就表示自己的心理韧性不强。

怎么控制呢?可用意志力不让状况扩大;其中的方法便是转移,譬如知道自己要发脾气了,就赶紧将身体和头脑放松,先用方法来转移情绪,接下来再来处理或解决。我们也可以常观察、了解自己心理的反应是什么:忿怒?贪欲?嫉妒?还是怀疑?或是莫名其妙的亢奋?或是忧愁沮丧?随时注意心理情形,在状况轻微时,便可及时控制。当我们内心浮躁,就会滋生出烦闷、不安、焦灼的无力感,这时将心搓揉一下,让其平静;心静,是一个人须要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