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笔下小说的红花会,人人义薄云天,肝胆相照,有理想有见地。澳大利亚悉尼小镇有我心中如红花会般的荷花会,从来没有正式成立,五十年来,只凭人间有情,心中有义,紧密维系众人,成员来自五湖四海、各行专业,识于微时,聚首在一间名叫荷花香的唐人餐馆,互助互勉,天南地北,浓厚荷花会的旧日情,永在连线中。
1970年代初,香港就读大学费用昂贵,家中只可供给食住开支,课余三份兼职,终于劳累过度,只好休学全职工作,筹备学费完成余下三年学业。兄长在袋鼠国半工读,为幼弟谋取荷花香餐舘一职,供食供住,受惠荷花会仗义助人精神的受益人之一。
悉尼小区风貌朴实,可是1970年代仍然风行白澳政策,白人至上,当地流氓惹事难免,幸好餐馆当家恩威并重,刚柔兼施,受到社区警方尊重帮忙,大事化小。曾在餐馆兼职的学生,都会经过老板品格筛选,才获得低价住宿和兼差的支持,直到大学毕业,受惠学子,主要来自香港、新马等地,全数在著名大学就读医科、工程、会计等学科。学成后部分留澳,部分回流,多年受教于荷花会的仗义、做人道理和互助互勉精神,终身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