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故事:信徒问禅师,如何判断自己的认知是否正确?禅师说,你所有的认知都可能是错的!信徒不以为然。禅师说:“生活上不应执着于任何你认为正确的认知,保持着对所有观念的怀疑,我们才有可能不断进步。”
信徒疑惑地问:“可总应有些观念是正确的吧?”禅师笑着说:“你自己看来的正确,在他人眼里可能错得离谱。所谓正确都是相对的,一段时间内、一个角度看、一种立场上,相对正确而已。”信徒追问:“那我认识到了错误,不就正确了吗?”禅师说:“我们成长的每个阶段,都会不断地否定之前的认知,而你现在所谓新的认知,也很可能在未来被颠覆,所以我们要保持不断探索的心,保守和固执,尤其是我执,是我们进步的最大障碍。”
信徒若有所悟地说:“那您的意思是,生活中大小事不存在绝对的真理?”禅师说:“诸行无常,不存在恒常不变的事,凡事加上绝对二字,就已走偏了,金刚经有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当我们不再执着于自己的观念是否正确,而是不断反复调整自己已有的认知时,彼岸就离你不远了。”
·摸象
认知是指通过思想、经验和感官获得知识和理解的心理过程,这就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对事物概念的判断和总结,对事物规律的理解。分享故事:一位国王听说国内有许多盲人争论世界的样子,便想借机教导他们。他命人牵来一头大象,让盲人轮流摸。摸到象鼻的盲人说:“大象像一条蛇。”摸到象耳的说:“不对,大象像扇子。”摸到象腿的说:“大象像柱子。”摸到象尾巴的则说:“大象像绳子。”
这些盲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甚至争吵不休。国王看了说:“你们都只摸到一部分,却自以为了解全部,怎能不争执呢?”
故事就是用来比喻一般人执着于片面认知,误以为自己掌握了全貌真理,而不知宇宙真理广大无边,非有限感官所能测量。这也就是为何佛陀教导人们修行时要保持“空性”与“不执“,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这就正如《金刚经》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知之
佛教的认知方法,强调通过对内心和事物的深入观察、分析和洞察,来达到“智慧”和“觉悟”的境界,从而摆脱苦恼走向解脱。知见不正,慧解不够,就会造成冤屈、误会。然而,世间都是两面的,有正的一面也会有恶的一面,社会上一些人,为了一己私利,主张邪知邪见之说。其实,一般人迷信不可怕,邪信才可怕。所以,认知宗教信仰,关键在于有正知正解,八正道就是从正见开始,一直到正定,都很重要。错误的认知比不知更严重。就像儒家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们能把错误的知见放弃,才可以接受真正的善法。这就像要先把茶杯空了,才能倒入新的东西,而所认知的新知,就应该是正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