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浮躁,对饮食没太大要求,饮料只是运动过后的需要和相聚聊天时的配搭,吃饭也只是为了填饱肚子,就算聚会要吃点好的,也是由别人作主点餐,自己没太多念想,唯一要求:不要太拥挤和吵就行。独自用餐则是考虑不用排队的摊位,态度不嚣张的都愿意一试,烹煮认真有礼的都会介绍给朋友。长期下来,没察觉到哪个地方有什么特别好吃的菜肴,有哪家餐馆有什么特别的氛围设计,属于情绪食客。很少人会问我用餐建议,也很少朋友们相信我的口味,他们说我的是感情分,与事实不符。

就这样过了好多年,不知道是疫情无常遇多了,还是味蕾开始有了变化,这几年开始对饮食有了正常的要求;不轻易吃一些无可奈何的食物,尽量让每一餐吃得心满意足,让每一餐都事先有想象,甚至有时前一天夜里就计划好隔天要吃什么,就算等上半小时也无妨。还没吃到已先有兴奋的感觉,算是笨中一点智慧:让每一个明天都充满美好的期待。

除了饮食观念的改变,现在看着有人一碗一碗慢慢的煮着生活,有人认认真真的冲泡每一杯咖啡茶水时,都特别受到激励。